8月下旬以来,重庆、湖北、河南等旱区陆续抓住有利天气时机,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有网友担心,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使用的催化剂会不会包含有害成分?会不会污染环境?中国天气网推出“人工影响天气问答”系列科普,一起来了解下。
人工影响天气使用的催化剂分为成冰剂、致冷剂和吸湿剂三类。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只要用上1克,就能形成多达几百亿个小冰晶、小液滴,因此每次作业的用量很少。
成冰剂和制冷剂主要用于冷云催化作业。碘化银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成冰剂。通过燃烧或爆炸,碘化银会在空气中形成很多、很细的碘化银粒子,1克碘化银能产生几百亿个以上的冰核。
干冰、液氮、丙烷等是常用的制冷剂。干冰即固体二氧化碳,它的升华温度是-78.5℃,在大气中会直接由固态升华为气态,1克干冰能产生几百亿个冰晶。液氮、丙烷的作用与干冰类似。
吸湿剂主要用于暖云催化作业,包括氯化钠(食盐)、氯化钙、硝酸铵、尿素等,1克氯化钠一般能产生几千万个小液滴。
从成分来看,干冰、液氮和氯化钠等原本就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物质,干冰、液氮汽化后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氮气本身也是空气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非常安全。而对于碘化银来说,由于用量很少,长期监测数据显示,作业区域水体和土壤中积累的银离子浓度也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浓度。所以说,正确使用人影催化剂是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设计/魏来 专家支持/楼小凤 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首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