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是冬奥历史上首次在大陆性季风气候带举办,2-3月正是北京冬春转换时节,低温、大风、少雪、沙尘等天气都可能给赛事带来影响。而高山滑雪等赛事所在地延庆海陀山,更是地形复杂、小环境气候多变,这些都给延庆冬奥气象服务团队提出了挑战。面对诸多挑战,延庆冬奥气象服务团队披荆斩棘、从无到有,最终实现了“百米级、分钟级”的精准预报服务。
“先锋队”——从无到有构建“三维、秒级、多要素”气象监测系统
“最开始是没水、没电、没路、没网……但我们就要在‘十里不同天’的海陀山上建立三维、秒级、多要素的气象综合监测系统。”
——张曼 冬奥延庆气象服务组外围气象服务团队队长
张曼是延庆区气象局副局长,分管冬奥延庆赛区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她从2013年就开始参与建设自动气象站的工作。“气象预报,探测先行”,气象观测数据对后期预报至关重要。为了保证冬奥会高山滑雪等项目的顺利开展,张曼和她的队员就是“先锋队”,在海陀山实现了气象站从无到有的建设。
海陀山是北京境内第二高峰,海拔高度超过2000米,垂直落差900米。虽然长期从事野外探测工作,但是张曼第一次登上海陀山的时候,还是感受到在这里建站的难度超乎想象。“当时,海陀山上没有路,我们要组织建设,除了骡马队,我们要背设备和工具。”张曼回忆道,“山上的风特别大,温度特别低,我们的水拿出来以后都是冻着的,是没有办法喝的,吃的面包基本上就是跟石头一样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为了寻找符合标准的监测点,张曼和她的团队把海陀山爬了个遍。
那段时间,队员们的鞋不知磨坏了多少双,摔跟头、身上被荆棘划出血口子更是经常的事。让张曼印象最深的一次,是4个小伙子在下山的时候迷路了,大家在山下一直等到了天黑,再见到他们时,他们的脸和手都冻得通红,身上的衣服都冻硬了,裤子也破得一缕一缕的,原来他们是顺着雨洪沟的大石头滑下来的,看到他们大家才松了一口气,大家紧紧抱在一起,队员说了一句话,让张曼至今记忆犹新,“见到你们真好!”
在团队的努力下,截至目前,他们不仅在海陀山建设了17套自动气象站、4套便携自动气象站的地面监测系统,还构建了“三维、秒级、多要素”的冬奥气象综合监测系统,建成了目前冬奥会历届赛事中最为密集的监测站网。
“观天者”——实现“百米级、分钟级”的预报服务
“五年间,我们用脚步一点一点丈量赛道,用身心去感受山地天气的变化情况……”
——于波 冬奥延庆气象服务组现场预报服务团队副队长
天气预报的产生过程就像是一场接力赛,有了气象站等设备监测的数据后,接力棒就交接给了预报员。于波是北京市气象副台长,也是冬奥延庆赛区现场预报服务团队的副队长,目前冬奥气象服务即将进入“决战”时刻,团队的工作节奏紧张起来。于波介绍,现在预报员每天要早上5点到岗,7点就要发出第一份预报。而在测试赛期间,要早上4点到岗,6点发出第一份预报,赛事期间全天候滚动更新服务,最晚一份报要发到23点。
现场预报服务团队主要负责高山滑雪和雪车雪橇项目的天气预报。其中,高山滑雪被称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是最精彩、最刺激的项目,也是所有冬奥会比赛项目中对气象条件要求最为苛刻的赛事之一。
能见度过低,就会影响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视线;雪温和雪质对运动员雪板打蜡的种类和多少有直接影响;而风速和雪量则决定赛事是否能够进行。这就要求冬奥会气象服务团队能够提供更加精准的预报,于波团队的目标是实现历届冬奥会最高标准的“百米级、分钟级”的预报服务。
延庆赛区现场预报服务团队共11人,分别来自国家气象中心、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北京气象局、延庆气象局、内蒙古气象局、山西气象局等6个气象部门。从2017年开始预报团队已经连续5个冬天集结在延庆进行实战训练。高山滑雪中心高度落差达到900米,沿着赛道不同位置的风都存在差异。于波称,“山地气象预报难度较大,为了掌握山地天气要素变化特征,5年间,我们用脚步一点一点丈量赛道,用身心去感受山地天气变化情况。5年来经过技术积累和培训,我们团队整体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除了技术能力的提升,5年间团队里年轻人也经历了生活上的成长。来自山西气象局的邱贵强今年5月刚刚升级当了爸爸,国庆后孩子刚满5个月,他就入驻了延庆冬奥气象服务组,而这一走就要超过半年不能回家。邱贵强现在只能每天工作之余通过视频跟小宝宝互动,关注孩子成长。
邱贵强觉得能够参加冬奥气象服务保障是自己的荣幸,但心中还是有对家人深深地愧疚:“这几年,在筹备婚礼时、妻子怀孕时、孩子最需要陪伴时,我都没有出现在他们身边。特别感谢家人的理解、支持和包容。”邱贵强也想跟孩子说:“虽然爸爸目前人缺席,但爱却从不会缺席。”
12月17日,新一轮寒潮过程又开始影响北京,延庆赛区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又忙碌了起来。冬奥延庆气象服务组全体保障人员,将继续坚守一线,全力以赴迎接最终的冬奥“实战大考”。(文/冯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