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追风逐雨护“庆典”:走近建党百年庆祝活动气象保障团队

2021-08-10 17:00  中国天气网

“精精益求精,方能不负韶华;万万无一失,方能不辱使命。”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曲晓波介绍,建党百年庆祝活动如期举行的背后,是一只由北京市气象台、国家气象中心、在京部队、科研院所及民航部门的35位预报专家组成的“最强阵容”预报专班,他们始终以“精精益求精、万万无一失”为标准,为庆典的顺利召开提供了优质的气象保障。

“预报员比所有人都更希望有好天气”

百年前的7月1日,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在风雨如晦的中国大地上点燃;百年后的7月1日,人们期待疾风骤雨后风和日丽。气象服务是保障庆典顺利举办的重要环节。

今年3月,35位预报专家组成了七一气象保障团队,预报员们在分析近40年来历史气候资料后发现,即使在7月1日短短一天中,北京天气也曾呈现出复杂的样貌——这一天,北京最高气温曾攀至39.4℃,日最低气温曾跌到15.3℃,也曾下过56.1毫米的暴雨。

对参加过多次重大活动气象保障的预报专家来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气象服务保障仍旧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庆典活动正值主汛期,加上今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大背景,7月1日的北京,会有风、有雨,还是晴天?会冷,还是会热?如何回答这些问题,是预报员半年多来心中面对的最大挑战、最难解的纠结。“预报员比所有人都更希望有好天气。”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雷蕾说。

强对流天气的定时、定点、定量预报本身是世界性难题,北京地区三面环山地形、超大城市复杂下垫面等因素让天气精准预报难上加难。庆祝活动的高规格和来自全世界的关注也对预报工作提出了挑战,气象预报既要求精确到具体点位、具体小时甚至分钟,又要求提前量很大,难度超乎想象,考验着气象预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相较以往的重大活动,这次需要同时关注天安门举行的庆祝大会、国家体育场举办的文艺演出的天气。雷蕾说,“两场活动举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对气象条件有不同的高需求。在汛期同时做好两场活动的气象预报,是非常大的挑战。”

据北京市气象局首席预报员赵玮介绍,鸟巢文艺演出的三次现场保障时间分别是6月22日、25日和28日,天安门庆祝大会的三次现场保障时间分别是6月12日、26日和7月1日,六次现场保障期间,高温、强对流竞相登场,充分体现出北京六月底天气复杂多变的特色,现场服务压力很大。

气象服务保障工作需要多场地、多时段连续作战,6、7月又恰逢汛期,不仅要关注影响范围较大的天气系统,还要及时“捕捉”本地快速生成的对流云团并给出精准预报结论。“前方”坐镇指挥的决策者甚至表示:“万事俱备,只看天气。”

6月8日,北京市气候中心会商研判庆祝大会期间天气气候趋势。(拍摄:叶芳璐)

面对这样的考验,就连有着30年工作经验,参与过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等重大保障的首席预报员张迎新都坦言,“感觉原来的经验不够用了。”

为此,北京市气象台副台长郭锐在大会商室的显眼处放置了一块写字板,将中期、短期预报结论与实况做成海报,一方面向关心预报工作的人实时展示预报能力变化,为大家打气鼓劲;另一方面也是督促预报员随时检验预报效果,积累经验,进一步提升预报能力。

而现场服务保障人员则会在服务过程中不定时开展各类天气现象观测,密切与气象台后方专家团队保持电话会商,及时报告最新天气情况、服务需求,比如鸟巢文艺演出时焰火燃放关键时间节点,精确到分钟级的风向、风速和相对湿度预报,观众撤场时段降雨情况等;天安门地区晴热高温天气下人群体感舒适度和不同材质座椅暴晒后温度变化等精细化温度预报服务等;现场服务人员通过实地感受和了解,及时将需求信息反馈给气象局,提示专家团队在天气会商和服务中重点关注并给出防范建议。同时,现场气象服务人员也向指挥部实时汇报气象部门的预报信息,每一次预报更新后,第一时间向指挥部提供专业、通俗的气象预报解读,帮助指挥部各层级管理者更好理解预报信息,高效开展各项工作。

“临近预报预警都是以分钟级计算”

此次高强度的备战,实现了科学精准预测天气,临近预报预警都是以分钟级计算。赵玮回忆说,天安门广场的庆祝大会正式活动的气象服务现场保障是从6月30日8时开始至7月1日20时结束,期间经历3次降水。6月30日夜间是庆祝大会的准备时段,气象专家在现场及时报告,“雷阵雨将于20时30分开始,21时结束,降雨量在10毫米以内,伴有6级以上大风,风大雨急,雷电过程明显,需要防雨防雷。”指挥部立即根据这一信息调度各部门进行防范措施,20时33分雷阵雨如约而至,21时3分降水戛然而止。本次降雨结束后,赵玮等人立即向现场保障部门上报:夜间不会再有降水,可以继续开展准备工作。

7月1日上午,庆典开始前期北京西部地区有降雨云团快速移动,预报专班会商后,做出9时左右天安门将有零星阵雨、雨量不超过0.1毫米、持续时间不足10分钟、不影响活动正常进行的判断。

终于,庆典顺利举行。但预报专班的任务还没有结束,赵玮说,7月1日下午庆典撤场阶段,天安门地区出现雷雨大风天气。为保障撤场活动的顺利以及现场数万名工人的安全,气象专家对7月1日下午雷雨过程做出了精准临近预报,在两个回波带中寻找降水空当,“抢出”作业时间,保障后期撤场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现场,我们代表的是气象形象”

7月1日9时40分,庆祝大会顺利结束。但无论是北京市气象台7楼的气象保障组,还是在天安门现场的气象服务保障人员,或是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已驻守30多个小时的应急指挥车团队,都依然坚守不动。

考虑到1日下午强对流天气可能对人员和设备撤场带来影响,气象服务保障必须落实到最后一环。“把每个细节拼到极致”,这样的理念,贯穿气象保障服务始终。

每次出勤“现场”,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赵玮都会紧盯每一个细节。6月,初次演练后,赵玮和同事带回了来自现场的新需求——广场上的座椅在太阳暴晒后变得很烫,活动时如何让现场观众有更好体验?

4月26日天安门地区观测设备建设工作启动(拍摄:叶芳璐)

此前,气象保障组已充分对接到各方需求、细化措施。从3月中旬起,现场施工、环境布置、排练演练等活动,都有来自北京市、区气象部门的贴心服务相伴。从5月27日起,从演练到正式活动,气象部门提供“一项一策”专项服务,同步向中央和北京市庆祝活动领导小组及9个工作机构提供关键时段逐3小时、逐小时预报及实况分析材料、预报信息;还编制了天安门和国家体育场《高影响天气气象要素临界值和服务提示表》。

特别是考虑到夏天可能出现的晴晒天气,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王华带领团队与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联合攻关,针对体感温度研发出专项预报服务产品,并在5月底上线。“实现了从以前的经验统计模型向物理机理模型的转变。”王华介绍,“结合室外大型活动特点,除了温度、湿度以外,我们还兼顾了辐射、风等因子的影响,并根据人群所处环境细化了舒适度等级产品和服务用语。”

面对座椅温度这一新问题,6月17日下午,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首次创新开展天安门坐席4类不同材料表面温度连续观测。

实际上,每次去现场之前,赵玮对于当天天气预报总会打个腹稿。“但到了现场还是不一样。”她说,“看到现场情况,更接近人群的直接体验,这在会商室是无法感受的。”

当然,做好沟通和科普也是现场保障人员的重要任务。当现场相关领导和负责人多次前来询问天气情况时,在国家体育场文艺演出现场开展气象服务的北京市气象台副台长甘璐、首席预报员吴宏议和翟亮及时进行详细解答,并向大家科普雷达、卫星云图等。“现场是个窗口,要对天气了然于心,别人随时问就要随时解释,因为在现场我们代表着气象局。”

对细节的极致要求背后,是气象工作者对专业性的无尽追求。这支年轻的气象现场服务团队作为气象部门的代表,以专业素质和敬业态度,赢得广泛赞誉。

“这不是人定胜天的故事,而是人努力天帮忙”

预报专班从今年3月开始组建,专班中90%以上的气象人都是共产党员,他们团结协作、互相补位,充分发挥了党员敬业奉献、做到极致的精神,展现了压力之下对专业技术赤诚的追求。

为精准保障七一系列庆典,预报专班首先对近20年天安门地区“7.1”前后高影响天气类型、预报难点等进行分析,尤其针对2010-2020年6月20日至7月5日进行了历时176天的逐日天气分析统计,凝练典型天气系统和预报关键点,最终形成一本庆祝活动气象保障预报技术手册。“为了讨论一个预报问题,预报员们有时忘记了吃饭、忘记了下班,甚至会争得面红耳赤,大家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牺牲休息时间,查阅资料、研究天气、风雨无阻参加天气会商。”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专家组组长张芳华说。

雷蕾透露,从5月开始,预报团队连续两个月针对天安门、鸟巢进行0-10天、10-20天天气预报实训,并进行时时天气实况对比检验,积累实战经验。尤其是从6月12日正式演练服务开始,预报员们完全放弃了日常休息时间,半个多月驻扎天气会商室,满脑子想的都是两个目标区天气,常常晚上回家已是半夜23点之后,早晨6点又回到岗位开始分析新的资料;有演练活动时,整日整夜的工作是常态,逐小时的发布预报材料之余还要保持清醒头脑,以便在随时通知的市领导的调度中汇报最新的天气实况和不断分析数据资料给出的预测结论,压力之大可想而知。预报员们身体不适时仍毫不犹豫坚持工作,有几位“新手爸爸妈妈”把年幼的宝宝送回老家,毅然决然全情投入工作。可以说每个人都在挑战身体、精神和心里的极限,拼尽了全力。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作为团队中的一员,在回顾此次庆典气象服务工作时感慨:“光荣与艰辛始终结伴而行,身处其中,深度参与,我感到无上光荣,也无比自豪;至于其中的艰辛,预报员有着自身独有的艰辛,这主要在精神层面,时刻对老天爷的脾气做出预测,然后很快得到验证,这让我们的精神在极度的亢奋、高度的紧张乃至深深的忧虑中不停的切换,即便任务已经结束,至今我也未能恢复正常的睡眠,每天4个多小时必醒。”

张涛认为,庆典圆满成功不是“人定胜天”的故事,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也就是气象局常说“人努力天帮忙”。“将天气预报尽早、精细、准确的预报出来,是我们永恒的目标。但本次活动任务中那些惊心动魄的天气故事也时刻在警醒我认识到:道阻且长,这个目标是远未完成和永远在路上的事。面对天气,我们应该尊重科学、敬畏自然。我期待我们正确科学的向公众传递这些信息,也期待公众更多了解我们的工作,理解我们的失败。”

针对活动期间天气的技术难点,预报专班已投入到深入总结经验和不足的工作中。他们表示,希望继续发扬专班精神,为平稳度汛和今后的重大活动服务保障贡献力量。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

全站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