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田中禾:让集贤鼓乐声久荡不息

2021-07-19 16:01  各界新闻网

田中禾在集贤鼓乐社给成员们讲课(受访者供图)

7月13日,78岁的西安鼓乐传承人田中禾像往日一样,将师傅早前传授给他的乐曲韵法、鼓点打法逐一记录下来。自2016年起,田中禾就开始整理集贤鼓乐社的历史变迁和西安鼓乐专业知识,留作纸质书籍供后人参考。他说:“这落下的每一笔,都承载着我对鼓乐传承的希望。”

田中禾出生于西安市周至县南集贤西村鼓乐世家,也正是因为“斗乐”表演,幼时的他对鼓乐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随父亲一起排练演出。最吸引他的是乐社鼓手面前的4个大小不同的鼓,他总是偷偷用鼓槌敲击战鼓。

作为集贤鼓乐社的“守护者”,田中禾的生活已被鼓乐表演和教学填满。年轻时,他的击鼓声传遍整个集贤镇,是远近闻名的“鼓神”。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退居幕后,却时刻心系集贤鼓乐的传承大事。

“过去在集贤镇中间有一条小河,以河为界,有两家鼓乐社,一家叫集贤东村乐社,一家叫集贤西村乐社。”田中禾说,集贤东村乐社与集贤西村乐社本是一家乐社,两家乐社的分离缘于古老的“斗乐”传统。当时父辈为了将鼓乐技艺传承下去,激发鼓乐社成员斗志,将乐社一分为二,每年正月让两个乐队分坐小河两边,轮流吹奏乐曲进行隔岸比赛,有时竟能从夜晚斗到天亮。

“在听过那浑厚悠扬的鼓声后,我便决心将鼓乐作为一生之事。”田中禾说,自此,他师从集贤鼓乐社社长张有明,尽管师傅教起课来十分严厉,犯一丝差错就不下课,但他从无半分抵触情绪,一人在家苦练鼓点、习唱谱。鼓乐知识十分深奥,田中禾一心钻研其中,走路时用双手拍打肚皮,吃饭时用筷子击打木碗,睡觉前用筷子敲击枕头,不断摸索击鼓的节奏,经过反复摸索,逐渐掌握了击鼓诀窍,在与张有明学习的十年间,他更是将122首鼓乐乐曲熟记于心。

上世纪90年代,集贤鼓乐社经常被邀请到周至县大小庙会进行演出,田中禾每次出场都备受瞩目,只要有他出场的鼓乐表演,观众就络绎不绝。他的击鼓声沉稳有力,与乐曲旋律完美结合,在笛、笙、管等乐器的配合下,总是能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

随着时代变迁,集贤鼓乐也曾面临失传的境地。1992年,田中禾将村里人召集起来,劝说村民振兴集贤鼓乐,在村委会的帮助下,他们将集贤鼓乐社规模扩展到160余人。2000年,时任集贤鼓乐社社长的田中禾打破集贤鼓乐“传男不传女”的传统,首次招收了17名女学员,并加大招收年轻学员的宣传力度,使集贤鼓乐社不断注入新生力量。

每逢演出排练时,田中禾都将俗字谱写在黑板上,一遍遍教大家乐曲韵法,一有时间就给大家传授鼓乐技巧,交流打鼓心得。

2009年,西安鼓乐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集贤鼓乐作为西安鼓乐的重要分支,受到广泛关注。集贤鼓乐社陆续来到上海、北京、重庆等地表演鼓乐,还被邀请到院校传授鼓乐技艺。表演时,身着宫廷服饰的田中禾被热得满头大汗,古稀之年的他时常感到体力不支,即便如此,他也未曾懈怠。他说:“集贤鼓乐社的传承者世世代代都是农民,他们农忙时拿锄头,农闲时拿乐器,一代代地将鼓乐保存下来,鼓乐被他们视为珍贵的精神食粮,绝不能在我这里断了命脉。”

当年划分乐社的界河如今已被现代广场代替,每当田中禾闲时走在广场上,旧日的“斗乐”盛况依旧历历在目,恍惚之间,他仿佛又回到了童年,从人群中探出头观看父辈演奏鼓乐……“从童年到老年,我最爱听的永远是那如骤雨般的鼓声,为了让集贤鼓乐声久荡不息,我愿拼尽余力。”他说。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

栏目热点

全站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