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六月,全国各高校也将迎来毕业季,一批批大学生即将离开校园,踏上求职路。
“选择在哪个地方就业?哪里的工资待遇更合适?哪里成长的舞台更广阔?”这些都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同样,这些问题也引起了省政协委员、长安大学科技处副处长马骉的关注。
早在今年省两会上,马骉就提交了《关于促进在陕高校大学生留陕就业创业的建议》的提案。他认为,陕西作为科教大省,拥有100多所高校、1300多家科研机构,人才优势非常明显。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人才竞争加剧,尽管我省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仍需要在“用好人才、服务人才”领域狠下功夫,努力为毕业生“在陕就业”搭建更为广阔的成长舞台。
近期,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对我省部分高等院校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研,数据显示:有60%以上高校毕业生选择留陕就业,45%的毕业生首选西安,超过六成的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就业。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我省在促进本省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创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间。马骉认为,我省在促进毕业生留陕就业方面,存在就业过程中资源信息不对称和吸引人才到基层就业的支持力度不足等制约因素。
“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在招聘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但是没有获得真正需要的合格人才,造成资源浪费,也增加了企业负担;毕业生虽然做了精心准备,因为信息不对称的缘故而造成求职失误,影响了择业。”马骉在调研中发现,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于招聘工作当中,一些民营企业的负责人常常因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苦恼。
对此,马骉建议我省相关职能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搭建网络平台,优化就业程序,利用大数据有效开展就业需求方与供给方信息匹配,精准对接就业供求。
记者从省人社厅了解到,目前我省启动运行的“实名制动态就业服务系统”已初步建成2304万名劳动力基础数据库、动态分布监测模型和“秦云就业”小程序三大模块,形成了整合各类平台资源,推动横向打通省级部门、纵向贯通市县两级的大型网络化就业服务平台,有效解决了就业过程中资源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其中,“秦云就业”小程序是省人社厅推出的政务服务微信小程序,面向全省劳动者和用工单位提供问政策、找工作、查社保、保权益等16类162项服务。目前,个人注册近500万人,单位注册4万余户,提供服务741万人次。
马骉认为,这套“实名制动态就业服务系统”为就业工作打通了堵点,也为毕业生“在陕就业”搭建了更为广阔的成长平台。此外,为了提高业务办理效率,更好服务于在陕就业毕业生,马骉还建议,相关部门还应持续加强该系统的数据安全监管,优化用户使用体验,积极主动推送就业信息,扎实做好就业跟踪服务。
日前,智联招聘联合泽平宏观发布《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西安入围“应届生人才流入前十城市”和“2020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然而,纵观我省其他城市,人才吸引力明显不足。
在马骉看来,不能把眼光只停留在超大城市或者放在人数很少的顶尖人才中,“应着眼全局,让更多大学毕业生走向基层,服务和耕织于广袤的三秦大地,这是陕西未来的希望。”
马骉建议,我省应抓住疫情防控对基层人才迫切需求的机遇,加大对基层教师、医务工作者、社区公务员的招募力度,因地制宜积极开发公共服务类公益性岗位,适度提高基层就业者薪酬待遇,完善晋升政策倾斜,引导支持更多毕业生在基层一线发挥作用。
此外,马骉还建议全省各级政府部门和高校应加大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力度,对有创新前景的项目精准实施点对点扶持培育服务;适度提前公务员、事业单位、军队文职等各类招考和录用时间,抢占先机,把更多优秀人才留在陕西;继续扩大本省研究生招生规模,满足毕业生升学深造意愿,为我省培养、储蓄更多高质量人才。
编辑: 张洁